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0 学习要求#

OSI/RM 协议 服务 接口 层 服务访问点 PDU
3.1 网络体系结构#
1. 定义#
- 网络体系: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间的通信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中同层进程间的通信协议和相邻层接口及服务的统称
2. 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
- ARPANET
- SNA
- OSI/RM
3. 层次结构方法包括三个内容#
分层及每层功能、服务与层间接口、协议
4. OSI/RM 分层结构的基本概念#
-
层:系统的逻辑划分,代表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
-
对等层:不同系统的相同层次
-
实体:某一层中具有数据收发能力的活动单元,一般指该层的软件进程和实现该层协议的硬件单元
-
对等实体:不同系统的相同层次中的两个实体
==协议作用在对等实体之间==
-
通信协议: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能正确而自动地进行通信而制定的一套规则、约定、标准
-
服务:某一层及其以下各层的一种能力,通过接口提供给相邻的上层
-
接口:相邻两层之间交互的界面,定义相邻两层之间的操作及下层对上层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对等通信
对等通信的实质——对等实体之间虚拟通信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 开放系统
- 开放:
- 所遵循的标准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照)
- 遵循标准开发的计算机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和任何地方的任意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
- 开放系统:
- 遵循互联标准协议的实系统(传送和处理信息的自治整体)
- 开放:
- OSI/RM 七层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通信协议
- 定义: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能正确而自动地进行通信而制定的一套规则、约定、标准
- 特点:层次性,可靠性,有效性
- 要素:语义,语法,时序
- 服务
- 定义:本层向上邻层提供的功能
- 服务访问点(SAP):上层实体可以访问下层实体提供的服务的地方(位于接口上)
- 服务分类:
- 面向连接服务:建立连接,数据传输,拆除连接
- 无连接的服务:每个传送单元(报文,数据报)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
- 服务原语:提供层服务的具有原子特征的语句(原子指不允许中断)
- 功能:本层利用服务原语通知下邻层要做什么,下邻层利用服务原语通知本层已做了什么
- 服务原语是层服务被引用的工具
- 服务原语定义了相邻层之间的接口
3.3 OSI 各层概述#
1. 物理层#
目的:提供与通信介质的链接,向上层提供位信息的正确传送
2. 数据链路层#
-
目的:在相邻网络实体间建立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
-
PDU:帧
-
主要协议:以太网协议
-
重要设备:网桥、交换机
-
功能和服务: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
-
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和拆除
- 无连接、无应答
- 无连接、有应答
- 面向连接的服务
-
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PDU)
-
数据链路连接的分裂——多链路规程(MLP)
为提高传输速率,将一条物理链路上传输的数据改用多条物理连接来传输
-
定界与同步(帧接受)
在接受的 bit 流中,识别出数据链路层 PDU 的开始和结束,以及PDU中的每个字段,以便实现正确的接受和控制
-
顺序和流量控制
- 顺序控制功能控制 PDU 按顺序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
- 流量控制功能用来保持 PDU 的发送和接受的速率匹配
-
差错控制(检错和恢复)
-
-
停止等待 ARQ 协议(实现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使用与链路层 - 应用层)
-
理想数据传输:

-
带流量控制的数据传输对比:

-
实际的数据传输停等协议:

有超时计时器,重传时间略大于“从发完数据帧到收到确认帧的平均时间”
由于每发送一个数据帧就停止等待,帧的编号使用一位编号就行(01循环)
-
停等协议算法:==todo==
发送节点:
-
-
连续 ARQ

滑动窗口:发送窗口 W
S,接收窗口 WR- 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
- 收发两端的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因此连续 ARQ 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
- 停等协议实际上是滑动窗口协议的特例
- 发送窗口最大值:(W
S+ WR≤ 2^n^)- n 个 bit 用来编号,编号总数 2^n^,接收窗口大小为 1,W
S≤ 2^n^ - 1
- n 个 bit 用来编号,编号总数 2^n^,接收窗口大小为 1,W
-
选择 ARQ(W
R> 1)- W
R≤ WS,则 WR≤ 2^n-1^
- W
3. 网络层#
端到端数据传输最底层
通信子网的最高层
数据报,虚电路
-
路由选择算法
-
最短路 Dijkstra 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
-
扩散法——洪泛、选择洪泛
静态路由算法
-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五大步骤:
- 发现邻居节点,并学习他们的网络地址
- 测量线路开销:测量到每个邻居节点的开销
- 创建链路状态分组: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封装成一个分组
- 发布链路状态分组:将链路状态分组洪泛发送给所有其他路由器
- 计算到每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
-
3.4 TCP/IP 体系结构#
| 应用层 | HTTP,DNS,FTP,SMTP | |
|---|---|---|
| 传输层 | TCP,UDP | 报文/段 |
| 网际层/网络层 | IP | IP 数据报/分组 |
|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 以太网,令牌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