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Hour's Site

Back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Blur image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0 学习要求#

image-20251111230352777

OSI/RM 协议 服务 接口 层 服务访问点 PDU

3.1 网络体系结构#

1. 定义#

  • 网络体系: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间的通信协议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中同层进程间的通信协议和相邻层接口及服务的统称

2. 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

  • ARPANET
  • SNA
  • OSI/RM

3. 层次结构方法包括三个内容#

分层及每层功能、服务与层间接口、协议

4. OSI/RM 分层结构的基本概念#

  1. 层:系统的逻辑划分,代表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

  2. 对等层:不同系统的相同层次

  3. 实体:某一层中具有数据收发能力的活动单元,一般指该层的软件进程实现该层协议的硬件单元

  4. 对等实体:不同系统的相同层次中的两个实体

    ==协议作用在对等实体之间==

  5. 通信协议: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能正确自动地进行通信而制定的一套规则约定标准

  6. 服务:某一层及其以下各层的一种能力,通过接口提供给相邻的上层

  7. 接口:相邻两层之间交互的界面,定义相邻两层之间的操作及下层对上层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对等通信

    对等通信的实质——对等实体之间虚拟通信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1. 开放系统
    • 开放:
      • 所遵循的标准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照)
      • 遵循标准开发的计算机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和任何地方的任意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
    • 开放系统:
      • 遵循互联标准协议的实系统(传送和处理信息的自治整体)
  2. OSI/RM 七层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3. 通信协议
    • 定义: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能正确自动地进行通信而制定的一套规则约定标准
    • 特点:层次性,可靠性,有效性
    • 要素:语义,语法,时序
  4. 服务
    • 定义:本层向上邻层提供的功能
    • 服务访问点(SAP):上层实体可以访问下层实体提供的服务的地方(位于接口上)
    • 服务分类:
      1. 面向连接服务:建立连接,数据传输,拆除连接
      2. 无连接的服务:每个传送单元(报文,数据报)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
    • 服务原语:提供层服务的具有原子特征的语句(原子指不允许中断)
      • 功能:本层利用服务原语通知下邻层要做什么,下邻层利用服务原语通知本层已做了什么
      • 服务原语是层服务被引用的工具
      • 服务原语定义了相邻层之间的接口

3.3 OSI 各层概述#

1. 物理层#

目的:提供与通信介质的链接,向上层提供位信息的正确传送

2. 数据链路层#

  • 目的:在相邻网络实体间建立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

  • PDU:帧

  • 主要协议:以太网协议

  • 重要设备:网桥、交换机

  • 功能和服务: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

    • 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和拆除

      • 无连接、无应答
      • 无连接、有应答
      • 面向连接的服务
    • 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PDU)

    • 数据链路连接的分裂——多链路规程(MLP)

      为提高传输速率,将一条物理链路上传输的数据改用多条物理连接来传输

    • 定界与同步(帧接受)

      在接受的 bit 流中,识别出数据链路层 PDU 的开始和结束,以及PDU中的每个字段,以便实现正确的接受和控制

    • 顺序和流量控制

      • 顺序控制功能控制 PDU 按顺序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
      • 流量控制功能用来保持 PDU 的发送和接受的速率匹配
    • 差错控制(检错和恢复)

  • 停止等待 ARQ 协议(实现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使用与链路层 - 应用层

    1. 理想数据传输:

      image-20251112170310034

    2. 带流量控制的数据传输对比:

      image-20251112170710112

    3. 实际的数据传输停等协议:

      image-20251112171009015

      有超时计时器,重传时间略大于“从发完数据帧到收到确认帧的平均时间”

      由于每发送一个数据帧就停止等待,帧的编号使用一位编号就行(01循环)

    4. 停等协议算法:==todo==

      发送节点:

  • 连续 ARQ

    image-20251112172024674

    滑动窗口:发送窗口 WS,接收窗口 WR

    • 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
    • 收发两端的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因此连续 ARQ 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
    • 停等协议实际上是滑动窗口协议的特例
    • 发送窗口最大值:(WS + WR ≤ 2^n^
      • n 个 bit 用来编号,编号总数 2^n^,接收窗口大小为 1,WS ≤ 2^n^ - 1
  • 选择 ARQ(WR > 1)

    • WRWS,则 WR ≤ 2^n-1^

3. 网络层#

端到端数据传输最底层

通信子网的最高层

数据报,虚电路

  • 路由选择算法

    1. 最短路 Dijkstra 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

    2. 扩散法——洪泛、选择洪泛

      静态路由算法

    3.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五大步骤:

      1. 发现邻居节点,并学习他们的网络地址
      2. 测量线路开销:测量到每个邻居节点的开销
      3. 创建链路状态分组: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封装成一个分组
      4. 发布链路状态分组:将链路状态分组洪泛发送给所有其他路由器
      5. 计算到每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

3.4 TCP/IP 体系结构#

应用层HTTP,DNS,FTP,SMTP
传输层TCP,UDP报文/段
网际层/网络层IPIP 数据报/分组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以太网,令牌环网

image-20251112205709651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https://zerohour.github.io/blog/computer_network/%E7%AC%AC-3-%E7%AB%A0-%E8%AE%A1%E7%AE%97%E6%9C%BA%E7%BD%91%E7%BB%9C%E4%BD%93%E7%B3%BB%E7%BB%93%E6%9E%84
Author ZeroHour
Published at 2025年11月11日
Comment seems to stuck. Try to refresh?✨